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
国常会内容要点:
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
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7月23日国常会分析点评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宏观团队 姜超、宋潇
投融资增速下滑,政策有调整压力。考虑到下半年贸易战的影响大概率将导致出口下降,在消费独木难支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政策托底固定资产投资确实可以理解。
但这次稳投资和以往有四大区别:以往都是大水漫灌,这次有放水但没漫灌;没有走地产泡沫老路;基建投资托底,但没有大干快上;减税鼓励研发创新,刺激高端制造业投资。
综合来看,目前政策出现微调,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松,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助于缓解下半年经济下滑的担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靠基建和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来发展经济,其实还是在加杠杆,已经用过很多次了,而且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无效。真正值得肯定的是给企业研发、新经济减税,而且希望还能有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出台,把钱给居民企业自己花,那么经济会更好更有效率。
--中海晟融经济学家 张一
从政策表述看,一方面决策层不愿意前期去杠杆取得的成果前功尽弃;另一方面又希望在经济下行压力维持适度经济刺激。寻找政策平衡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是“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以往表述中经常看到的“稳增长”并不在其中。这说明决策层对当前的经济态势总体满意,并无必要实行政策的大幅转向,换而言之,政策更多是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的不确定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
对财政政策的表述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特别强调要继续减税降费,扩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但是从上半年减税效果情况来看,由于加强了税收监管,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要快于财政支出。因此,在没有进一步出台减税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有可能继续高于财政支出,形成事实上的财政紧缩。因此,加强财政支出进度应该是积极财政政策题中应有之义。
货币政策重在形成良好的传导机制,预计央行和监管机构大概率会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实行贷款的窗口指导。
政策的微调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微调到什么程度还是存在一定的相机抉择。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形成货币政策良好的传导机制应该是政策确定无疑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执行力度取决于中美贸易战演变。从目前情况看,中美贸易战情况并非不可收拾。从这个角度看,鉴于货币政策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流动性,下半年还是要看财政支出的力度和方向。
在通稿中特别强调“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这可能是对前段时期两大部门互怼的一个表态吧。
--华泰证券(601688,股吧)宏观团队 李超
当前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稳定社会融资增速,近期监管政策细则纷纷落地,相比之前市场预期一些具体规定也做了柔性处理。这些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在于与扩大信用相配合。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或者“www.1-en.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信息,均属金融中国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如需投稿请联系编辑,邮箱:redhop2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