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了,我们似乎走完了一个轮回。在央行的变与不变当中,金融机构去杠杆,其实还在路上。
本文作者为月颜如玉,作者授权华尔街见闻独家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说,要给本轮金融去杠杆定一个开始的话,那应该是2016年8月26日。在那段时间里,整个债券市场走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整个市场面临的问题是钱太多,资产荒。城投收益率都是3开头。短融中票一轮一轮改下限,改到最后还有不发的。某家券商主承的公司债,因为不能打开下限,申购函多的甚至烧坏了传真机。
实际上,如果以银行间市场隔夜成交来看的话,2016年7月底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事件,就是全市场R001成交量突破了3万亿(多说一句,2018年8月份又突破了3万亿,加权利率也接近低点)。整个市场对资金面无条件乐观,杠杆加到加无可加的地步。
于是人民银行做了几件小事。8月26日,重启了14天逆回购,9月14日,重启了28天逆回购。
更大的信号意义在9月6日,央行对15 家金融机构开展MLF 操作共2750 亿元,其中6个月1940 亿元,1年期810 亿元。实际上,市场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缩短放长的意义,对资金面的预期还是宽松的。当时兴业证券的评论是:MLF拉长资金供给期限,有利于短金平稳。国信证券的评论是:投放更长期的MLF 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流动性的缺口。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实是:资金没有平稳,流动性缺口巨大。
大风起于微萍之末,在人民银行投放MLF之后,资金市场的波动性更大,资金紧张的程度越来越高,到12月到达最高潮,惨烈的金融机构去杠杆开始了。
当然这是后话,因为当时市场大部分人还处在牛市思维当中,MLF操作之后,国债期货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涨了2%。
形容2016年下半年的债券市场,用一个词就可以:乐极生悲。记得当时市场流行的两个说法:一个是零利率,一个是债券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还有多少BP?
但是市场总是有自己的规律,牛市不是永远。前一个月还在喊牛市和零利率的债券同业们,下一个月就面临是否要止损的境地。
接下来的2017年,严监管和去杠杆贯穿了始终,金融行业仿佛在一瞬间进入了寒冬。资管新规的落地,更是给金融繁荣划上了休止符。但是让人意外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去杠杆运动中,充当了改革对立面的角色。
如果你去问金融从业人员,金融去杠杆的方向对不对,大部分人会认同,因为2016年银行的资产增速总体维持在16%左右,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达到25-30%,而社会融资增速一直稳定在12-13%。也就是资金脱实向虚的情况比较严重,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必须要去。但是你要说去杠杆的措施,大部分就会摇摇头。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或者“www.1-en.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信息,均属金融中国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如需投稿请联系编辑,邮箱:redhop2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