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业迎来开放新时代
作者:记者 张末冬 见习记者 马玲
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加快推进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专家表示,金融开放贯穿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推动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面临多重挑战,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线都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金融业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水平
“过去的经验已证明,开放金融业并不会对中国金融业造成严重冲击。相反,金融开放引入竞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金融服务水平。”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
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补充道,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其他行业不一样,除了准入开放外,自身市场建设、产品开放更为重要。也要注意到,对外开放是平等的开放而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
从金融开放和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郭凯强调,开放的本质是取消没有必要的限制,因此,金融开放和严监管之间没有矛盾,且必须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严监管能保证所有金融机构,无论国有、民营或外资都能按照统一、严格的高标准受到监管。
谈及未来扩大金融开放需要完成的改革和工作,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坦言,扩大金融开放是系统工程,可包括但不限定以下改革: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二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健全利率调控体系,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三是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国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同时增加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增强吸收内外冲击的能力;四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预算硬约束,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工作需要去做。实际上,我国金融市场在法律、制度、规则和监管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程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看来,一是法律方面有待继续完善,金融市场业务的安全高效运行离不开稳健、清晰、透明、可执行的法律基础。二是在会计和审计制度方面,我国还有待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三是子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市场上外汇和衍生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四是税收方面,我国亟待建立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未来金融业开放还存在一些挑战。展望未来金融业开放进程,郭凯建议,一是金融开放措施要落到实处。二是真正转向负面清单管理。三是要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型。四是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等重要。对内、对外开放要同步进行,全面改变营商环境。
“金融业开放包括政策制定不是金融部门一个部门的事,还涉及到法律、税收等制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取决于市场营商环境整体改进的速度。” 郭凯强调。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机遇
作为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方式之一,人民币国际化向前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在余永定看来,只要尊重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并善于抓住时机,假以时日,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能够实现可持续推进。
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仍有许多关键点需要突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分析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国家经济要比较强大,同时要保持高度开放。二是要有比较发达、开放,同时流动性很充裕的金融市场。三是需要有相对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
“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努力目标之一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可能低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余永定表示,目前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浮动方面的考虑还需更加周全。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或者“www.1-en.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信息,均属金融中国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如需投稿请联系编辑,邮箱:redhop2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