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央行8月10日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方向时,央行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外汇市场波动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报告》特别以专栏形式介绍应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不搞竞争性贬值,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报告》强调,无论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是今年二季度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这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来。
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据《上海证券报》,《报告》指出,下一阶段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具体而言,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加强前瞻性预调微调,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同时,《报告》称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在充分发挥宏观审慎评估(MPA)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同时,适当发挥其导向性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信贷政策方面,《报告》表示,继续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强化信贷政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做好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
《报告》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银行债务存量,推动分类协商处置存量债务,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优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做好化解过剩产能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绿色金融、物流、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人民币汇率不会作为应对外部扰动工具
据《经济日报》,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形式回应了市场对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关切。报告认为,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发挥了浮动汇率“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目前市场预期平稳、分化,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总体平衡。
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总体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有升有贬、弹性明显增强,市场预期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2017年全年升值6.2%,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升值3.9%,二季度贬值5.0%,2018年上半年贬值1.2%。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效汇率的CFETS指数2017年全年升值0.02%,2018年一季度升值2.0%,二季度贬值1.1%,2018年上半年升值0.9%。
“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扰动。”报告强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无论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是二季度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这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来。
报告指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加强“几家抬”政策合力
据《北京商报》,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动力关注度均有提升。记者注意到,相比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此次央行新增加了“几碰头”和“几家抬”的内容。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或者“www.1-en.com.cn”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信息,均属金融中国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中国”;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如需投稿请联系编辑,邮箱:redhop2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