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朔科技用人工智能激发零售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6-20 13:16 来源:互联网

在数字化浪潮下,实体零售企业正在积极引进智能科技革新现有业务模式,以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其中,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量,彻底改变了传统消费场景,拉近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然而,技术并非改变零售本质的唯一因素,满足消费者需求始终是零售商的首要任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从智能购物车、智能电子秤到智能防损员、自动补货系统以及门店营销助手等,人工智能正逐步取代传统人力操作,提高零售企业的运营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零售业

在过去的一年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GenAI)成为市场新风口,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技术革新浪潮,也让零售业变得更加“聪明”了。先进的算法、强大的深度学习与内容创作能力,让零售从业者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力量,为业界发展新质生产力按下了“快进键”。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零售业或许是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汉朔零售研究院院长童亮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传统零售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基层岗位人员的知识能力相对偏低,与此同时,零售业与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做到紧随消费者需求、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零售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强管理、低效益的行业,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恰恰补足了现存的短板。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便捷、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方式,简化了日常经营中的复杂操作,让一些原本不具备某些方面能力的员工,也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比如说营销内容的创作,零售企业一线员工大多不擅长图文、视频的创作,业界常见的做法是把这些工作外包出去,而这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响应市场的效率也比较低。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后,即使是非专业用户,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快速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海报和文案等,这显著提升了营销内容创作的效率与质量。”童亮说。

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零售企业与消费者、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其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更具体地说,在技术赋能之下,零售企业有望从以往跟随消费者需求的被动式服务,转为引领需求的适应性、主动性服务,消费者“搜索式”的购物模式将被互动性更强的“会话式”取代;员工的能力将被人工智能放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多面手”,门店不再高度依赖店长个人能力,而是在技术的辅助下,实现更为高效的智慧经营管理。

助力企业经营提质增效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B端用户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提升,其在降低技术门槛、减少成本和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的贡献是可量化的。”童亮表示。

基于对零售业转型发展现状的关注,童亮发现,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处于“点状阶段”,距离大面积融入门店数字化系统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实体零售普遍存在运营效率不理想、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等痛点。例如,不少传统门店的数字化水平、人员运营管理能力相对有限,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运营状态,日常经营中可能出现货架缺货、商品陈列错误等问题,在直面来自电商的激烈竞争时,也缺乏动态变价、个性化促销等灵活的应对手段。

针对这些痛点,汉朔科技携手微软,发布了针对零售商运营提效的“GenAI应用方案”,将前沿技术融入业务场景,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实体零售落地。据介绍,该应用方案通过自然语言理解降低了技术门槛,对使用者的要求相对宽松,可以快速赋能非专业背景的员工。

汉朔店内营销解决方案Lumina系列系列营销屏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零售门店落地应用,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看得见的改变。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不断提升,零售业早已从“以货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而技术所创造的经营提质,就表现在与消费者建立连接的场景中——如同一个高级销售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随时向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贴身服务”,聆听他们的每一个问题,迅速理解其诉求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汉朔科技的“智能购物车”为例,内置的人工智能让其不再仅仅是携带商品的工具,而是建立在大数据与算法之上的“购物助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技术,智能购物车不仅可以帮助消费者在门店快速定位到所需的理想商品,还能贴心地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即时信息反馈等,让购物旅程在其陪伴下变得更加轻松、流畅。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个性化购物体验。”童亮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了消费者与门店的连接,丰富了顾客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零售商创造了与顾客进行更深层次互动的机会。

汉朔智能购物车

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工作

尽管在一些人眼中,人工智能是来零售行业“抢饭碗”的——从智能识物称重、自助收银到营销管家,业界涌现的技术创新成果似乎在“侵占”原本属于员工的岗位,但专业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零售企业员工工作的影响,我认为其更多地扮演着助理的角色,而非取代者。正如微软的人工智能助手Copilot所展现的,通过简化和自动化重复性任务,释放了员工的时间,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建立客户关系、解决复杂问题、制定决策等更有价值的工作。”童亮表示。

童亮认为,人工智能在零售业的应用,本质是在解放人力资源,让员工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投入到需要人类独特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活动中。这种转变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支持他们从事更具挑战性和满足感的工作。因此,零售企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是“抢走”员工的工作,而是在重新定义工作的性质,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行业向更高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在零售行业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员工的把关。以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门店自动化生成营销内容的“汉朔门店营销助理”为例,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营销成本,加快了营销响应速度,但人的参与仍然至关重要——在监督、创意策略等环节上,依然需要专业人才扮演关键角色,以确保营销活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汉朔门店营销助理

童亮先生对此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零售业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如库存管理、个性化推荐及客户服务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优化运营流程,降低资源消耗。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追求效率并非科技进步的唯一目标。虽然智能科技为零售企业带来了诸多效益,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因此,零售商需要在技术应用中保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力,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和习惯。

人工智能在零售业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更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在科技推动零售业变革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tingting
图片新闻